《陕西省城镇供水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县城供水总投资100亿元,而当前每年县城供水投资不足3亿元。由于大部分市县均没有能力配套资金,各县只能依托中央和省级投资,实际建设和规划相差甚远。面对如此窘境,如何破解这一资金困扰?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汉阴、韩城等地,对县城供水管网建设采访时发现,PPP下的水务市场化让我省县城供水迈向“高铁时代”。
用手机
可查用水量缴水费
“以前住在老小区,1栋楼用一块水表,每次交水费时要平摊,然后由楼长挨家挨户收,经常出现矛盾,现在新小区里家家都装上了智能水表,随时可以看到用水量,而且微信支付水费,方便多了。”家住汉阴县城关供销社小区的张彬彬对智慧水务带来的便利深有感触。
省水务集团汉阴县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守文表示,今年计划对街道沿线2339户用户进行户表改造。“这在以前不可能实现,缺钱是最大的障碍,这次改造计划投资360.85万元,多年的老问题迎刃而解。”
在韩城市城市供水综合营业厅里,不断有居民拿出手机扫描设在柜台上缴费二维码。
今年全省已完成富县、汉阴、合阳、太白、洋县、南郑、合阳、子长、山阳、宜君、商南11县户表改造试点工作的前期调研、方案及预算编制,合计6223户。其中富县、南郑、汉阴、洋县、子长5县已进入户表改造实施阶段,合计4133户。
每年3亿
难解县城供水之渴
省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瑜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全省84个县城中有77个缺水,其中14个县城严重缺水,还有34个县城无备用水源。一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用水将陷入困境。84个县城供水单位有63个亏损,负债超5亿元,维系自身经营困难。
“还不仅仅是缺水的问题,陕西县城供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甚至六七十年代,供水管网生锈老化且不符合现今的标准,小区二次供水的水箱脏乱差,水厂净化处理后流出来的水质再好,等到从群众家里的水龙头流出来,水质已经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县没有钱,省里每年3亿元的资金平均下去等于‘撒胡椒面’,对解决超期服役的供水设施来说是杯水车薪。”王瑜说。
1000亿元授信资金做后盾
要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钱从哪里来?在PPP模式下,陕西水务与地方政府联姻,参与供水项目建设与运营,将水源工程、管网、供水设施设备及涉水企业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由陕西水务通过市场手段,在各接管县推行户表改造,推广物联网表、智能水表,逐步解决二次供水问题,15家银行向省水务集团授信近1000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支持陕西水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前10个月,三大板块六项业务全面推进,累计融资14.66亿元,新开工和在建项目98个,下达投资11.15亿元,收入近6亿元,发展形势良好。
王瑜表示,陕西水务市场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年底前,以供水、水源、生态、渔业、水电、融资等业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为群众提供优质放心水;第二步,2017年以科技为引领,用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理念实现多元化发展;第三步,2018年,将打造陕西品牌,走出陕西、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文/图本报记者张维
链接网址://epaper.sanqin.com/sqdsb/20161121/html/page_10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