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军
2014年,对陕西水利而言,注定是不寻常且意义重大的一年。“十大工程”全面启动,水利改革加快推进,制约民生水利发展的“水瓶颈”得以缓解,水利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该放的放,该管的管。2013年以来,省水利厅将原有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9项减少到13项,减少55%,简政放权力度之大,名列全省前茅。日前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下一步承接中央和部委下放事项后,还将进一步下放,折射出水利部门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来说,原来15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由省级审批。如今,“千人万吨”(约合600万元)以上项目,才由省级审批;“千人万吨”以下项目均下放市县。就连县级都有可能审批150万元的项目。省城乡供水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下放审批权限,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县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省上对市县的项目审批,还要加强监管,以确保工作质量。”
为了推进简政放权,省水利厅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在做好审批事项承接的同时,把本级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放权,确需保留的,要明确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程序。对取消和下放的,要加强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问责,真正做到“放”“管”结合。
政府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发展,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省“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均已全面启动,提速推进。2014年,我省完成水利投资232亿元,“十二五”水利投入已达800多亿元。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我省水利建设还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2014年省水务集团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签订了县城供水金融合作协议,三家银行将向省水务集团提供180亿元融资贷款,用于县城供水项目建设。
随后,省水务集团与宁强县签订县城供水合作协议,先期向宁强县提供1800万元“PPP专项资金”,解决宁强县城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管网老化等问题。工程完成后,宁强近5万县城群众的饮用水质、水量,都将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
据悉,在今年完成宁强、富县等4个县城供水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全省84个县城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量不足、管网老化等问题,也将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得以解决。
以水养水,取之于水用之于水
水利工程,建好不易,管好更难。
我省农村饮水在全国率先推行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已有60个县(区)专管机构经编制部门批准组建,47个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67个县建立了维修养护基金制度,组建农民用水协会5149个。“三个一”模式,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经验交流后,产生较大反响。
安康市汉滨区创新机制,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探索出陕西农村供水的“汉滨模式”。并率先在安康市成立了区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编制71人,副科级建制,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总站下设8个供水管理分站、1个水质监测中心,分别承担各自辖区村镇供水设施的建设维修与运行管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链”。目前,总站全年提取维修基金60万元,解决了21处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设备老化更新、工程运行故障、水毁修复等方面的维修养护问题,实现了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
2014年,水利改革生机勃勃,惠民成效硕果累累。2015年,改革必将释放更多红利,惠及三秦更多群众。
(转自 2015年1月22日《陕西日报》第十版)